鐘有輝的現代版畫空間詩學
曾長生博士/藝評家
畫家與詩人是天生的現象學家,二十世紀東西方藝術交流的起點----從現象學所探討禪與現代主義發展的某些關聯性,或許是客觀深層探究鐘有輝版畫藝術演化的最佳途徑。鐘有輝的現代版畫另類表現,使得他的作品在台灣藝術領域中湧現一股清流,含蓄的、禪意的、樸實的特質,而此東方的特質,亦將使他的作品在華人藝壇上備受矚目。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詩學>分析原型意象時,他關心的重點是空間原型的物質想像。他將想像分成兩個範疇: 形式的想像和物質的想像。形式的想像形成的是各種意像不到的新意象(image),這些新形象的趣味在於其圖式化,有各種變樣,可以發生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當中。而巴舍拉所關心的是物質的想像,在物質的意象當中,意象深深的浸潤到存有的深度中,同時在當中尋找原始和永恆的向度。如果我們處理的是想象的概念層面,那麼我們處理的主題就是形式的想像;如果我們處理的是意象的物質感受層面,不論是視覺、聽覺、觸覺或嗅覺上的感受,我們處理的主題就是物質的想像。 巴舍拉並在現象學心理學的層面上討論了金、木、水、火、土等物質原型。
鐘有輝的美術基礎養成階段,不分科別專攻,留學日本,並至美國紐約研究,對藝術、繪畫之思考窮理之心甚強,能注意新時代藝術發展之動向,了解新科技與傳統表現技法關聯的重要性,對各種媒材與版畫的表現技法都能深入研究,是目前國內少數專精多項媒材與各種現代版畫技法的不可多得人才。鐘有輝在作品的創作表現上除了版畫,尚運用版畫技法延伸創作油畫與複合媒材裝置。平時創作喜從自然與週遭環境中取材,歷年來製訂不同創作系列,循序探究人生、宇宙、禪心、心理、哲學等課題,透過創作掌握自己和生活週遭環境的和諧與交融,在版畫與繪畫的交替創作中,時時利用創作版畫的觀念與態度,一面記錄自己的創作過程,一面省視自己的創作思路,不時修正自我的修為與表現,詠嘆自己對人生與永恆生命的體悟,悠游於自我與創造間廣闊之空間與境域。鐘有輝可說是極佳的生命讚歌演繹者。
一、人文空間
詩人的心象,畫家的意象,音樂家的抽象,都暗喻著那神秘的生命原點。現象學家尤金‧閔可夫斯基(Eugene Minkowski),即採用柏格森(Bergson)的生命衝力(elan vital)理念,他將之視為人類生命的動力根源。生命的本質不是一種存有、存在的感受,而是一種參與一道長流而前進的感受,這種感受必須要通過時間來表現,其次才通過空間來表現。此誠如閔可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邁向宇宙論>(Vers une Cosmologie)書中所言:「一旦抓準了我們心靈之眼的原初型態,如果我們自問這種型態如何甦活起來,進而充滿了生命,我們便會發現一種嶄新的動態、生機範疇,即宇宙的一種新性質: 迴盪(retentissement)。正如同打獵的號角聲,以及回音在四處迴盪,讓最小、最纖細的葉子和苔蘚都會在日常的動作中抖動,進而改變了整個森林,使之成為一個共振、響亮的世界。」
鐘有輝早期作品,包括凹版、絹印或併用,大都取材自中國文字、台灣廟宇神像、廟飾、太極、星象等圖騰的組構,不論抽象或具象,充分表現出傳統東方人的宇宙觀與生活觀。一九八三年鐘有輝以作品〈永生〉獲得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國家文藝基金會獎,這是一幅在不鏽鋼板上腐蝕有凹凸層次與用烤漆賦色的複合技法作品。四方形空間的蘋果,象徵世俗人間到處充滿著原慾,室外的星座是一種指引,是一種連結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橋樑,太極則是一種指標,人世間也許處處愛恨、名利、物慾橫流,但是一個小世界的家庭或大世界的人間社會,最後應取得陰陽平衡、協調,創出一和諧互助的祥和世界,才能維繫宇宙繼起的生命意義。
留學日本期間,由於接觸日本的藝術工作環境,鐘有輝的創作也起了新的變化,他從自然環境中去取材,此時所作「心窗」系列作品便是透過安定的幾何線條排組和半透明的疊構,成功地將人工與自然,室內與室外的空間意念,轉換成人間理性與感性的詮釋,也是鐘有輝透過慧眼(Mind's eye)所闡述的人類周遭環境之樣貌。此時的創作涵括金屬版蝕刻、彩色絹印或平版製作,鐘有輝運用純熟的版畫技法托出個人內心的美感層次。〈Window 8601〉是以照相蝕刻、線腐蝕、細點腐蝕凹版倂用技法製作的黑白「心窗」系列作品,鐘有輝因研究顯微攝影記錄不同溫度、不同酸液濃度與不同腐蝕時間的松香粉腐蝕金屬版狀況,故能準確掌握金屬版的黑白層次製作。彩色絹印套印的〈Window 8605〉,則為入選日本期待的新人作家大賞展作品,室外寂靜樸素的自然景色,因飄落窗前的樹葉,而顯露絲絲的鄉愁,幾何直線和半透明的排組,呈現出禪定的關照與現代人古典的情愫。
服務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後,因工作的版畫中心座落在一些樹木與草坪間,樹葉、小草日日年年,生生滅滅,鐘有輝觀察它們雖極為微小,卻各有功能甚至藥效,且生命力非常強韌,其生生不息的奧秘與人的生命消長有相契合之處。鐘有輝便思索以自然與人生作探討,將自然抽離到極限,只取材自然中的草與葉,將尚未腐朽掉的植物形態,轉移到畫面上,重新構圖讓其重生,並施以繽紛豔麗色彩,賦予意義,彰顯其生命的多采多姿,「生之讚歌」系列便因此誕生。
二、幾何空間
現代藝術史家亞夫瑞德‧巴爾 (Alfred Barr, Jr.),把抽象藝術分類為表現主義抽象與幾何抽象兩大類別,尤其是幾何抽象對現代藝術、現代設計乃至於現代建築理念,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幾何抽象藝術起源於塞尚,經法國立體派、義大利的未來主義、俄國構成主義、荷蘭新造形主義、德國包浩斯學院等現代時期,以及戰後動態藝術、極限主義、歐普藝術與新幾何的後現代時期發展,已伴隨人類跨入二十一世紀。在人們食衣住行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中,幾何抽象造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由於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的不同,東方藝術家的抽象作品多半以表現主義式為主,對於偏向著重理性思維的幾何抽象造形表現,則較不為人所注意,顯然在此領域表現傑出的就更少了。然而,我們從鐘有輝現代版畫的幾何空間表現,卻是明顯的例外情形。
「生之讚歌」系列作品創作,因運用絹印技法,對圖象的重複,功能非常便利,也不受面積及材質的限制,鐘有輝開始以「版」代筆的方式,讓樹葉如同色點般在畫面上跳躍,繁密的草葉忽而在前忽而在後,像一幅幅四季風情的剪影,這些時而為主時而為輔鋪展交織的葉片,有印在紙上、油畫布上和木板上的不同媒介表現,技法上,無論軟硬,使用透明疊印技法或印完圖像後用砂紙磨擦再疊印,或利用絹印油墨的油、水或揮發等不同性質的混合運用,作出重疊或透明的效果,也有部分併用手繪和雕刻等技法作出平面絹印不易表現的肌理效果等。畫面上線條、色彩、幾何圖形的配置,不但較先前「心窗」系列活潑,也多了許多凹凸肌理的處理,再加上部分作品印製在曲面木板或鋸出的木板調色盤上,構成一強有力的視覺張力,給人強烈的生命氣息和生命的律動美感。
作品〈昇華〉在半透明的黑色三角基盤下微暗的樹葉,是生命底層的原我,反覆重疊的層層樹葉影像,猶如自波動的人生苦海中不斷地向上提昇,是鐘有輝對自我生命尋求超越的表現。〈相隨〉是印在木版調色盤的作品在圖像的虛實配置中,做出形影的相隨。〈春暖時分〉畫面上的草葉在隱喻芸芸眾生,輔以幾何造形與色塊,是象徵所處的環境空間。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往往有不少的人、事、物要去克服和突破,一輪旭日緩緩而昇,有春暖花開,迎向光明的意涵,獲日本殼牌石油土浦總經銷收藏。自此鐘有輝取材自然,卻不求形似或模仿自然,再造形與再構成,作出了自己對生命的省思。〈金色年華〉彩色的草葉從金色的半透明背景中鏤空透出,清晰閃亮,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收藏。
人本是自然的一部份,由於每個不同時代的時空背景,社會現象及科技文明之進步,促使人們漸漸與自然分離,鐘有輝從自然環境中取材,並直接以草葉之形狀為意符,來作為自然之表象,一方面是想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記憶和懷念,另方面也隱喻人在宇宙的大連鎖中,雖如草葉般的微小,但仍能各有所職各有所司,故而富有「一草一世界,一樹一宇宙」的意指內涵,也取其生生不息,生命力強韌作為自強不息的自我意識投射。
作品〈天、地、人〉是一幅以木板為基底,用絹印技法印製圖像,並用砂紙磨擦造成砂點虛點效果後再疊印,部分併用手繪和雕刻等技法做出富有特殊質感的綜合媒材作品。處於芸芸眾生社會,雖然人人各有專長,但仍需天、地、人相互協同合作,方能成就大事。三條粗獷黝黑的筆觸,正如天、地、人般地彼此牽制又相互配合。
三、心靈空間
米羅曾稱,「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找大樹大山,卻不去注意聽那些小花小草所發出的絕妙音樂,也不會去体會從懸崖所掉落下來的小石頭造成的聲音」。康丁斯基在他的〈藝術的精神性〉書中提及他的「內在聲音」,他更是迷戀音樂,他在<點線面>名著中如此分析音樂,「許多種樂器尤其是打擊樂器,可以表現出點,而鋼琴只要藉由聲音的點並奏和連奏,即可產生完整的曲子; 大半樂器都有線的特性,不同樂器表現的音高就是線的寬度: 小提琴、笛子、短笛的線是細的,中低音提琴、豎琴的線稍粗,音越低,線越愈粗,最粗的是低音喇叭或低音提琴。」他甚至於稱他可以看到聲音,聽到色彩;:「黃色似喇叭聲,淡藍色聯想到笛聲,深藍則是風琴聲,綠色似小提琴,深紅使人聯想到大提琴聲,至於紫色則類似簫及木笛的低沉聲。空氣的振動(聲音)及光線的變化(色彩)是物理關係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基礎,也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問題。」
藝術是一條漫長又孤寂的路,透過創作,掌握自己和生活周遭環境的和諧與交融,應是鐘有輝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處理人、事、物的心靈感受。接著出現的「心情」系列作品,仍借用自然中的草與葉,將植物黏貼於版上製成有凹凸肌理的實物版或製作存於紙漿中,以強調心情的轉化,再拼貼或併用絹印賦予強烈的心情變換色彩,這種自然與心性的轉換,讓觀賞者獲得的震撼不只是視覺的,更是鏗鏘有聲的聽覺感受。
不同的色相或色調所配置出來的畫面,猶如鐘有輝對身邊的人、事、物的感情或處理彼此關係後的感覺。人原本就有喜怒哀樂之情,鐘有輝慣用華麗繽紛的色彩,給人充滿朝氣和自信的感覺,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作品〈心情系列〉,鐘有輝用統調作出各種不同的心情感受,通常在疊套許多影像層次後,再以大面積的透明色面疊印,使原本鮮豔的圖像色彩如經過攝影的濾色鏡頭般失去它的彩度而變得喑啞與沉默,也許處理事情本來就需有一點含蓄和沉默,多保持一點距離彼此之間就會有君子之交。在畫面的處理上,再搭配強烈的透明黑色,鐘有輝巧妙地掌握明暗、鮮豔暗濁等多寡的配置,集中與強烈的視覺效果,一如他豐沛的情感和乾淨俐落的個性。代表作品另有〈白色心情〉獲二○○○年青島國際版畫雙年展金獎,〈粉紅生活〉獲二○○三年北京國際版畫雙年展「泰和經典獎」等獎項。
後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多元而紛亂的社會,周遭的人、事、物變遷迅速,人與人,人與事、物間的關係,顯得錯綜而複雜。尤其在資訊爆炸,影像充斥的媒體宣傳下,人、事、物經過刻意包裝訴求,再用剪輯、複製、轉貼、融合等合成手段,造成了真假難辨、記憶失真的現象。為反映這數位科技的視訊時代,鐘有輝先於一九九八年製作「萬花筒」系列電腦複合版畫,繼於二○○一年發表〈迷你心情〉裝置作品參加第十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歷屆得獎著作品邀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此作品首先將版畫作品用電腦列印輸出於3M的貼紙上,再覆被於整個迷你車體表面,車上座椅與靠墊也都印有迷你車圖片,與此迷你車共同裝置的背景是四十二件胸前印有鐘有輝與家人一起到世界各地旅遊紀念照片的T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照片中都有迷你車在現場,猶如鐘有輝駕駛了這部迷你車與家人到處遊覽一般,將車子與周遊世界各地的影像合成,似乎紛擾了既有的記憶,也提出對人生真實意義的省思。
總之,鐘有輝能夠藉由詩意象的關聯,將一個純粹昇華的領域離析出來,帶著它無以數計、澎湃洶湧的意象,透過意象創造的想像力,活躍在自己的天地裡。他的作品要能長期處於純粹清新的發生狀態,並不在於精確複製一幅已在過去出現過的景象,而在於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完全讓它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再生。這也就是說,鐘有輝並不是依他的生活方式來創造,而是活出他的創造之道。